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中有多处表述涉及出版,一经下发便引发了业内的大讨论。本周刊派出记者对11位出版人进行采访,将他们对出版业如何践行《意见》的真知灼见呈现给读者。
□本报记者 刘蓓蓓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注意到,在重点任务中,多次提及与出版直接相关的字眼。那么,本报记者采访的11位出版人对此是如何认识、解读的呢?
加强党史国史编修
《意见》原文:“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
出镜专家: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汪晓军、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
专家解读:“将一段一段历史记忆集合起来,就是对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积累,它们对人的性格养成、精神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汪晓军看来,党史出版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考虑如何让青少年很顺畅地接受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这就需要出版人将出版内容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文化真正融入青少年心中。汪晓军以党史社从2011年就一直在专心做的一套《读·党史》为例,他表示,这套书很注重选择青少年感兴趣的故事来讲党史,而且这些精彩故事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一脉相承的地方,比如革命的激情和我们现在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激情等。此外,汪晓军提出,对传统文化不要进行“戏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徐海向记者透露,今年江苏人民社会有几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点选题问世,比如已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的《中国文化二十四品》,还有形式活泼的《中国价值: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等。在徐海看来,出版界一直在不断探索用现代的元素来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因为古典文化需要现代化和大众化的表达,尤其是要通过多媒体的手段,综合地、全方位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加强中华经典出版
《意见》原文:“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出镜专家: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黄山书社副总编辑汤吟菲
专家解读:顾青告诉记者,《意见》中提到的18个要点,每一个要点都与中华书局的工作息息相关,《意见》对于中华书局工作是具有全方位指导意义的。顾青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宏阔的概念,《意见》将落脚点放在8个字上,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同时要让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和创新被现代社会所用,要解决现实的问题。十几年来,中华书局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尤其是通过全媒体的出版来推广传统文化。
汤吟菲认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对传统文化要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出版者要精心组织编纂一批传统文化经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行大众化阐释,让其中的精华亮起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其次,要研究市场,掌握读者定位。《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会火爆,便是因其选题精准高明、命题范围恰当、选手风格鲜明。其虽与图书是不同的传播方式,但也值得出版界借鉴。再次,就是积极运用新技术,让中华经典“活起来”。比如,黄山书社新入选的普及类古籍资助项目《明月几时有——宋词音乐之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宋词作品,将难以理解的宋代乐谱翻译为现代的简谱、五线谱。同时出版社还邀请歌唱家演唱,乐队伴奏,真实还原宋词古唱的风韵。
传播手段多元化
《意见》原文:“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
出镜专家: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刘东杰、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克文
专家解读:记者采访刘东杰时,据他介绍,正巧山东教育社耗时两年编辑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必修教材》刚刚送审。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套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出版的图书产品。刘东杰表示,近几年山东教育社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题策划的数量越来越多。今年该社又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方面的图书选题开发力度,并借助增强现实技术、虚拟演播室等新媒体手段,实现全媒体出版。在他看来,虽然在传统文化选题中嵌入新媒体并不算新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新媒体内容出版单位也要严格审读,做到与纸质书一样的高质量。此外,他提到,山东教育社还致力于传统文化活动的推广。比如,围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推广,面向广大学生群体举办了诵读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诵读中体味古典文学的优美韵律,效果非常好。
除了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张克文还留意到《意见》中提到的“系列”,在他看来,出版人要注重传播的体系化。一是在不同年龄段读者中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要地针对不同年龄段读者的特点,推出系列化的产品。二是以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形式进行体系化的表达。出版社可以鼓励作者参与其中,创作小说、童话、绘本等。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意见》原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
出镜专家:民族出版社总编辑张若璞、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副社长陈保利、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
专家解读:张若璞认为,少数民族文化选题要注重在体系、规模上下功夫,让汉族和少数民族能够系统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此外,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有不少相通之处,要想让少数民族读者了解汉族文化的内涵,就要在这方面进行挖掘。
在传统文化出版方面,内蒙古人民社找到了一个效果不错的捷径,那就是介绍书法图书的出版。陈保利介绍,看了这些书,读者既能学习书法,又能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该社出版的《弟子规》《朱子家训》,还有蒙古文的经典文献,都是以书法传统手抄本的形式出版,很受读者欢迎。
在周绚隆看来,如今的国学教育有些商业化、形式化,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价值观的传承。学术机构的研究过于技术化,研究的问题过于形而上。此外,一些真正有文化担当的知识分子,愿意把自己在书斋中的深度研究向大众进行传播、普及。作为出版者,要从这些角度多一点思考、多一些担当。同时,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要把心沉淀下来,防止盲目跟风出版。“深度的、专业性的整理和大众普及两个层次都要兼顾到。”周绚隆说,这是人文社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正在努力的方向。
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意见》原文:“推进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加强中国出版物国际推广与传播,扶持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
出镜专家: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陆彩荣、五洲传播出版社图书中心主任郑磊
专家解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推进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也是促进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陆彩荣表示,外文局一方面会加强传统文化选题策划,另一方面在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出版中会加强对传统文化选题的出版、发行与推广。陆彩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要提高针对性、有效性,要去伪存真,把优秀的、体现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同时在翻译方面,要坚持“信、达、雅”原则,把翻译做精致,让外国读者感兴趣。
在郑磊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内容上一定要注重故事性,最好能与文化输出国的文化有所呼应,这样更容易引起海外读者的共鸣。比如五洲传播社与中华书局共同推出的“名家赏读”系列,包括书法、唐诗、宋词等多个方面。为了增强可读性,书中没有大段引用原文,而是通过专家的翻译和再创作,来告诉读者这首诗、这阕词究竟好在哪儿。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人为本,而且最好是讲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这样海外读者会更容易接受。